太赫兹源的原理是通过不同的物理机制,将电能、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频率在0.1-10THz范围内的电磁辐射(太赫兹波)。不同类型的太赫兹源基于的物理原理存在显著差异。
太赫兹源
电子学太赫兹源:基于电子运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
电子学太赫兹源主要利用电子在电场、磁场或真空环境中的运动,通过高频振荡、能量交换等过程产生太赫兹波,核心是电子运动的周期性变化引发电磁辐射。
- 耿氏二极管太赫兹源
基于耿氏效应:在n型砷化镓(GaAs)等半导体材料中,当施加的电场超过临界值时,电子会从低能谷(高迁移率)转移到高能谷(低迁移率),导致材料电导率随电场增强而下降(负微分电阻效应)。这种特性使半导体内部形成高频振荡的电流,进而辐射出太赫兹波。
- 雪崩二极管太赫兹源
基于雪崩击穿效应:在强电场作用下,半导体中的载流子(电子或空穴)被加速到足够能量,与晶格原子碰撞产生新的载流子(雪崩倍增),形成瞬间脉冲电流。通过外部电路设计(如共振腔),将脉冲电流的高频成分(太赫兹频段)提取并辐射,形成太赫兹波。
- 真空电子器件太赫兹源(如返波管、行波管)
基于电子束与电磁场的能量交换:在真空环境中,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在磁场聚焦下高速运动,与器件内部的高频结构(如周期性慢波结构)相互作用。电子束将动能传递给高频电磁场,使电磁场能量在太赫兹频段放大并辐射,从而产生高功率太赫兹波。
光子学太赫兹源:基于光与物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
光子学太赫兹源以激光(尤其是飞秒激光)为能量输入,通过光与物质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或光生载流子运动产生太赫兹波,核心是光能向太赫兹频段电磁能的直接或间接转化。
- 光电导天线太赫兹源
原理是光生载流子的加速辐射:在半导体材料(如GaAs、InP)制成的天线间隙上施加偏置电压,当飞秒激光脉冲(脉宽通常<100fs)照射间隙时,材料吸收光子产生大量光生载流子(电子-空穴对)。这些载流子在偏置电场作用下高速运动,形成瞬间电流脉冲,其高频成分(太赫兹频段)通过天线辐射出去,形成太赫兹波。
- 光整流效应太赫兹源
基于非线性光学的光整流效应:当高强度飞秒激光脉冲通过非线性光学晶体(如LiNbO3、ZnTe)时,晶体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会引发“光整流”现象——激光的电场强度变化(因脉冲的时间变化)会诱导晶体产生直流或低频极化电流,其高频分量(太赫兹频段)辐射形成太赫兹波。这一过程类似于“光频率的差频效应”,直接将激光能量转化为太赫兹波。
- 光泵浦气体太赫兹源
基于气体分子的受激辐射:用特定波长的激光(如二氧化碳激光)泵浦气体分子(如甲醇、一氧化二氮),使分子从基态跃迁至高能激发态。当激发态分子向低能态跃迁时,释放的能量以太赫兹波的形式辐射(受激辐射),形成相干太赫兹波。这种方式可产生窄线宽、高功率的太赫兹辐射。
量子级联激光器太赫兹源:基于量子阱中的电子能级跃迁
量子级联激光器(QCL)是一种半导体激光器,其太赫兹波产生基于量子阱结构中的电子能级跃迁,核心是“人工设计的量子能级间的受激辐射”。
- 工作原理: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,在半导体材料(如GaAs/AlGaAs)中制备多层交替的量子阱结构(阱宽仅几纳米),形成离散的电子能级(由量子限制效应决定)。当施加电压时,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(相邻量子阱的能级)跃迁,释放的能量以光子形式辐射,若光子频率落在太赫兹频段(0.1-10THz),即产生太赫兹波。
- 特点:电子在多个量子阱中“级联”跃迁,每次跃迁都释放太赫兹光子,因此可实现高功率、窄线宽的太赫兹输出,且能通过温度或电压调谐频率。
太赫兹源欢迎咨询中瑞先创,400-001-33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