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新闻资讯﹥太赫兹源在天文学观测中的原理及应用
新闻资讯
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观测中的原理及应用

2025-09-05 26
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观测中是探索宇宙低温、低密度区域及复杂分子的“利器”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太赫兹波段能捕捉其他波段无法探测的天体信息,比如星际介质中的分子谱线、原恒星的低温辐射等,为理解宇宙演化提供关键数据。


太赫兹源
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观测中的原理

太赫兹源的观测原理基于太赫兹波的特性及天体的辐射机制,可从两个维度理解:

太赫兹波的独特属性

太赫兹波(频率0.3-3THz,波长100μm-1mm)介于红外与微波之间,兼具两者部分特性:

- 穿透性:能穿透星际尘埃等遮挡,观测被光学波段掩盖的区域(如恒星形成区的密集尘埃云)。

- 分子敏感性:大量星际分子(如CO、H2O、OH)的转动跃迁会释放太赫兹波段的特征谱线,可通过谱线分析分子种类、密度及运动状态。

- 低温辐射响应:对应温度约1-30K的天体辐射(如原行星盘、冷星际云),是探测宇宙“低温世界”的核心波段。

太赫兹源在天文学中的核心应用

太赫兹观测已成为多个天文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手段,具体应用如下:

星际介质与分子天体物理研究

星际介质是恒星形成的“原料库”,太赫兹源能通过分子谱线“解码”其成分与状态:

- 分子种类探测:太赫兹波段包含数千条分子谱线,例如CO分子的J=4-3跃迁(约1.3mm)可示踪高密度星际云,H2O的1.1THz谱线能反映恒星形成区的喷流活动。

- 物理条件反演:通过谱线强度、宽度等参数,可计算星际介质的温度(10-100K)、密度(102-106cm-3)及运动速度,为恒星形成模型提供约束。

恒星形成与原行星系统研究

恒星形成于低温尘埃云,太赫兹源是追踪这一过程的核心工具:

- 原恒星探测:原恒星包裹在稠密尘埃壳中,光学波段无法观测,但太赫兹辐射可穿透尘埃,呈现原恒星的能量分布。

- 原行星盘结构:原行星盘温度约10-100K,其太赫兹辐射能反映盘的质量、半径及尘埃颗粒生长。

星系演化与宇宙学研究

在遥远星系及早期宇宙研究中,太赫兹源可突破距离与尘埃的限制:

- 高红移星系观测:遥远星系的紫外/光学辐射被红移至太赫兹波段,通过太赫兹观测可统计早期星系的恒星形成率(如ALMA发现的红移z>6的星系,其恒星形成速率达每年数百倍太阳质量)。

- 星系中尘埃与恒星的关系:星系中的尘埃吸收恒星紫外辐射后,会以太赫兹波段再辐射,通过观测可反演星系的恒星总质量及尘埃含量,揭示星系演化的“恒星-尘埃”关联。

太赫兹源欢迎咨询中瑞先创,400-001-3352